《浦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已于2024年6月28日获浙江省人民政府(浙政函〔2024〕89号)批准,现予以公布。
为落实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建立“多规合一”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,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,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,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,特编制《浦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是对浦江县国土空间作出的总体安排,是指导全县国土空间保护、开发、利用、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,是其他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。
《规划》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。县域规划范围为浦江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三街道及岩头镇主要集中建设范围,总面积46.65平方千米。《规划》期限为2021—2035年,基期年为2020年,近期至2025年,远景展望至2050年。
发展定位:万年稻源地、水晶诗画城
战略目标:金义都市区北部重要增长极,品质魅力诗画城市
规划目标:到2025年,全面推动浦江融义接杭战略,杭州、金义两大都市区支点作用逐步显现,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水平显著提升,都市区产业体系互联共建,成为浙江省全面建设“重要窗口”县域示范。
到2035年,现代农业空间优质连片,生态安全格局绿色稳固,城镇空间集约高效,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全面提升,联动区域上山遗址成功申遗,打响世界稻源文化品牌,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建成,全域美丽城乡空间逐步完备,绿色生态价值转化成效显著。
到2050年,建成万年上山、诗画水晶享誉全国的绿色发展典范名城,成为浙江都市区发展重要节点,高水平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强县。
筑牢国土空间底线。到2035年,浦江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.88万亩,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2.64万亩;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.70万亩;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.3倍以内。严格“三条控制线”管控,明确历史文化保护、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,严格城市蓝线、绿线、黄线、紫线等管控,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。
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。落实浙江省、金华市对浦江县“生态经济地区”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。以乡镇(街道)为单元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,仙华街道、浦阳街道为城市化优势地区,黄宅镇、浦南街道为城市化潜力地区,岩头镇为农产品主产区,郑宅镇、白马镇、郑家坞镇、檀溪镇、中余乡为生态经济地区,杭坪镇、前吴乡、花桥乡、虞宅乡、大畈乡为重点生态地区。
确立国土空间总体格局。以生态基底为约束,以重要的交通廊道为骨架,以城镇组团带动城乡一体发展,构建“一环两廊三屏,一城一片双轴”的国土空间格局。其中,“一环”是指以上山遗址为核心,打通盆地南北田园廊道,环绕中心城区和东部城镇片区的田园绿环;“两廊”是指依托浦阳江和壶源江形成的两条生态景观廊道;“三屏”是指以县域西北部、中部和南部山系为基底的生态屏障;“一城”是指包括现状三街道和岩头镇打造的浦江中心城区;“一片”是指以黄宅镇为中心,联动郑宅镇、白马镇、郑家坞镇打造的东部发展片区;“双轴”是指南北向融义接杭发展轴和东西向城市联动发展轴。
筑牢粮食安全根基,构建绿色农业格局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,推进永久基本农田、高标准农田、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优化。规划构建“一心三片,双廊多园”农业空间格局。“一心”主要由中心城区的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示范中心;“三片”为北部特色农业与生态度假区、西部山地生态农业与森林古道健行区、东部景观农业与乡村文化体验区。将业态类型相似、空间上相近的景区、园区、村庄等组成集聚发展区,支撑县域农旅融合发展;“双廊”为盆地都市农业集中发展廊和壶源江山水生态休闲廊,以浦江县的两条重要水系(浦阳江、壶源江)为轴线,精心打造滨江农业、文化、旅游产业;“多园”为上山文化田园综合体、黄宅精品葡萄园等构成的多个特色农业节点。
保护绿水青山本底,维护多元生态格局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保护浙江浦阳江国家级湿地公园、浙江仙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浙江金华浦江三角潭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屏障,构建“山水林田湖草”生命共同体,规划形成“一心两极、三屏两廊”的生态空间格局。一心为上山生态绿心;两极为北部三角潭森林公园生态极、中部仙华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极;三屏为北部龙门山脉生态屏障、中部北山生态屏障、南部南山生态屏障;两廊为浦阳江、壶源江生态廊道。
建设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。规划2035年全县常住人口达到56万人,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在76%左右。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城镇空间格局构建“一主一副、两轴一带、一群多点”的空间结构。其中,“一主一副”是指浦江中心城区主中心及黄宅镇县域副中心;“两轴一带”是指城镇联动发展轴、融义接杭发展轴及西北部生态休闲城镇带;“一群多点”是指东部城镇一体化发展集群及多个城乡节点。
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。以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共建共享和满足居民多元活动需求为宗旨,结合城乡空间布局,建设“县级-街道/乡镇-社区/村级”三级生活圈体系,形成多层次、全覆盖、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。优化文化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体育等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,重点打造环金狮湖浦江公共服务核心,街道级层面重点补足片区和社区服务设施,强化用地保障,村社级层面重点完善“一老一小”服务场景,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,打造功能完善的城乡生活圈。
促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。按照特色保护类、拆建更新类、保留整治类3种类型对村庄进行分类指引。根据平原、丘陵、山区等地理形态、不同的农业产业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,突出各自特色,差异化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建设。依托美丽乡村道、休闲绿道、旅游线路串联形成网络状的休闲旅游风光带,以线连片、连片成面,形成各具特色、有机联系的全域美丽乡村。
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。建立分类科学、保护有力、管理有效、系统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。争创浦江省级历史文化名城,深化郑宅历史文化名镇、嵩溪等历史文化名村(传统村落)、民主路和解放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,加强不可移动文物、历史建筑、红色资源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。重点做好上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遗工作,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,加强线性文化遗产、地质文化遗产等保护。以上山文化为引领,弘扬浦江“百千万”文化品牌。
提升浦江城乡特色风貌。严格保护仙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。优化国土空间设计,塑造“双江、双环”人文魅力空间,成片保护浦江县域美丽田园村庄片区,构建“一心三带四板块”全域旅游格局,彰显“稻源诗意乡野、书画文雅名城”浦江城乡特色风貌。
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。推动机场、铁路、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的空间管控和预留,建设成为都市区北向门户枢纽、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样板县。规划预留浦江A3级通用机场,规划“两高、一普、一磁悬浮”铁路系统,推进金义轨道交通(东义浦线)建设,规划“两纵一横”高速公路体系,构建“一横三纵”的国省干道体系,完善“一环、六通道”的浦义同城交通体系。
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。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廊道、城乡一体化供水、海绵城市建设,以及污水、环卫、能源、信息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,高标准规划建设能源设施网、水利设施网、市政设施网、新型基础设施网,优化设施网络协调布局。
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。提升洪涝、地质灾害、公共卫生防疫、气象防灾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,优化消防设施、国防动员设施布局,加强重大危险品生产储运空间管控,稳步推进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,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。
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,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,着力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空间,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总量中的比重,促进建设用地以盘活存量为主。推动建设用地城乡之间合理流动,促进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规范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,统筹保障乡村发展用地需求,有效促进乡村振兴。
构建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格局。探索“土地整治+”模式,统筹各类涉农项目和社会资金,实现“土地功能腾挪、城乡面貌更新、群众居住环境改善”有机结合的“1+N”综合效应。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,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;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、系统修复、综合治理,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,稳固森林、湿地、水域总量;统筹区域水资源配置,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水域空间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;围绕提升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,实施矿业权总量调控,合理布局矿业权,推广先进适用技术,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,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发展;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,实现绿色低碳发展。
融入都市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。强化浦江县融义接杭战略实施,依托生态一体化,强调浦阳江上下游协同治理,共建山水通廊,培育壮大特色康养休闲度假产业;依托交通一体化,放大浦江与杭州高铁半小时通勤圈作用,加快推进合温高速建设,推进浦江义乌“一环六通道”建设,逐步建成浦江义乌半小时通勤圈;依托智造一体化,积极对接G60科创走廊,积极接轨金义都市区现代化产业体系,共建“杭州科研-浦江智造-义乌窗口”创新产业链;依托文旅一体化,强化浦江生态价值转化,链接桐庐、义乌、兰溪等地,做优做美乡村精品游线,联动区域推动上山文化申遗,形成区域旅游联盟;依托治理一体化,持续推进浦义同城发展,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,完善两地毗邻乡镇的产业协同和基层治理链接。
促进毗邻县市协同发展。重点推进浦江和义乌、兰溪、诸暨、桐庐等城镇毗邻区的协同一体。强化浦江与义乌在交通互联、产业协同方面共链,积极推进219省道建设,打通两地中心城区联系。以大金华山品牌创建为引领,修复浦江义乌古道、联动浙中环线旅游步道网,形成大金华山旅游环线。发挥西部壶源江生态价值,重点衔接桐庐打造上村振兴、特色富民、山水诗画特色魅力风情带。强化浦江东部乡镇与诸暨在安华水库、235国道等重大设施方面协同建设。发挥浦江西部乡镇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定位,联动兰溪推进生态保育,链接山区特色乡村、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。在推进毗邻地区协同发展过程中,加强重大项目空间一体谋划、规划统筹管控、协同统筹建设,探索创新治理机制。
明确城市性质和发展规模。城市性质为“金义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,长三角诗画文旅后花园,浙江省都市产业协同地,都市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型示范区”。到2035年,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6.5万人,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4.24平方千米。
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。构建“山江双廊、心轴引领、西居东产”空间结构,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。“山江双廊”分别是浦阳江生态廊道和沿山生态廊道,构成了城市内部的山水骨架。“心轴引领”中城市中心指环金狮湖公共中心,三轴分别是依托中山路形成的城市发展主轴、依托210省道的城市发展次轴、依托宏业大道-岩郑线形成的城市发展次轴。规划形成“西居东产”功能格局,亚太大道西侧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,亚太大道东侧以先进制造业功能为主。
提高人居品质和服务水平。建立“县级中心、街道级中心、社区级中心”三级公共中心体系。环金狮湖打造浦江县级公共服务中心,以公共服务、商业商务、文化休闲等为主要职能,打造高等级文化影响力、高活力公共空间、景观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展示窗口。规划在浦阳街道、浦南街道、仙华街道、岩头镇构建四处街道级中心。以城镇社区单元为依托,构建42个社区级中心,充分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、多层次的生活需求。
塑造城市特色风貌。构建“一城双廊两组团、一核六点七景廊”的城市总体景观格局。“一城”指中心城区集中片区,是城市建设发展和设施完善配套的重点区域,也是城市集中连片开发的建设片区。“双廊”分别指浦阳江生态廊道和沿山生态廊道。“两组团”指外围两处特色发展组团,组团内部集聚发展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,组团和集中片区之间适度分离,融入田园。“一核”指塑造围绕金狮湖的浦江城市核心。“六点”指打造的六处有魅力、可识别的标志节点,包括站前区特色门户节点、中国书画艺术中心节点、翠湖山水休闲节点、体育中心运动健身节点、月泉书院文化休闲节点和水晶园区特色产业节点。“七景廊”指依托现有的城市主要干道,打造七条景观大道,分别是中山路、亚太大道、宏业大道、现状210省道、人民路、月泉路、江滨路-恒昌大道,控制并引导沿线地区的开发强度、建筑高度、开敞空间、建筑体量色彩等,充分展示城市特色形态。
加强权威性和执行刚性。坚决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,确保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位。坚持“多规合一”,强化规划权威性和执行刚性,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、违规变更。
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。科学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、详细规划、相关专项规划,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地落实。下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依据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修改,不得突破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、约束性指标。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、修改的依据。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市政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、生态环境、文物保护、农业、林业等专项规划应当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合理优化空间布局,其主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,指导项目建设实施。